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為孩子找回失落的聲音 送去溫暖的關愛

時間:2021-03-23 10:59:27    來源:人民網    

臺上,4歲的小愛(化名)大聲朗誦著《烏鴉喝水》。臺下,父母激動到落淚。

10年前的這一幕,安徽省馬鞍山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周玲麗記憶猶新。小愛是她帶的第一名學前兒童,也是她挨家挨戶打電話,好不容易才“爭取”來的學生。

畢業后,周玲麗就開始教低年級聾啞孩子手語。在和孩子們的相處中,她發現,低齡聽障兒童大多有殘余聽力,聽得見大聲講話,只是當年齡變大,發音器官受限,便不能開口說話,這讓周玲麗覺得十分可惜。她萌生了新想法:如果及時進行康復訓練,這些孩子就有機會能說會唱!

2008年,學校開設學前兒童康復中心,周玲麗承擔學前聽障兒童康復工作。沒想到,生源問題竟成了第一道難題。

周玲麗醫院、殘聯來回跑,社區、家里挨個問。“起初家長們都不愿意,有的質疑學校不行,有的覺得孩子已經這樣了,犯不著治。”周玲麗說。

一開始,小愛的父親也不愿意。讓孩子恢復健康,他不是沒有努力過。小愛3歲那年,聽說外地有家聾啞兒童康復機構,二話不說,他帶著孩子就往那兒趕。一年下來,訓練費加上住宿費、生活費,家里掏了好幾萬。“孩子確實有了一點好轉。但長期在外地,入不敷出。”突然冒出個學校說能幫孩子康復,他甚至一度懷疑是詐騙。

從學校設施到課程設置,周玲麗掰著指頭講道理。去現場看看,3間教室明亮整潔,教學設備專業齊全。得知周玲麗為了更好幫助低齡聽障兒童康復,不僅買了一大堆書在家鉆研,還特意前往福州學習進修,小愛父親的顧慮終于徹底打消。

“有電話的,我一個個打;有住址的,我一家家上門。”周玲麗就這樣耐心勸說著家長,給孩子們帶來重回有聲世界的希望。

兩個多月后,小愛和4個小伙伴一起入學。

1個人,5個娃。孩子們喜歡到處跑,周玲麗就在椅子上做記號,吸引注意;孩子們對聲音不敏感,周玲麗就敲鑼、打鼓、拍掌,模擬各種聲音,喚醒孩子們的聽覺;孩子們吐字不清晰,周玲麗一個字一個字地教,簡單的“你好”“謝謝”,她要教上百遍。有時嗓子啞到喝水都疼,她毫無怨言,依然耐心。

“一只烏鴉口渴了,它在低空盤旋著找水的……”聲音稚嫩,發音不太標準。小愛將舌根音“喝”發成了舌尖音“的”。“吐字不清,要么是發音方法有問題,要么是發音部位不對勁。”周玲麗琢磨半天,想出了用勺子抵住舌頭的法子,“這樣一來,避免舌頭上翹,正確的發音部位也就找著了。”兩年后,小愛從特教學校畢業,如期升入普通小學一年級。

現在,當初只有5名學生的康復中心發展為121名孩子就讀的康復教育部,包括聾啞、智障、孤獨癥3個訓練班,周玲麗陪伴的孩子也不再僅僅是聾啞兒童。

小朋(化名)患有孤獨癥,剛來學校時,周玲麗遞給他一塊積木,卻被狠狠咬了一口。“牙印不淺,很疼。但我下意識的反應是抱住他,安慰他沒事。”周玲麗說,看著孩子茫然無助的眼神,自己的心一下子就軟了。如今,在走廊或教室相遇,小朋總會主動叫一聲“周老師”。從一個牙印到一聲呼喚的變化,對孤獨癥孩子來說十分難得。

為孩子找回失落的聲音,送去溫暖的關愛。10多年來,已有110多名學前聾啞孩子從這里成功康復,進入普通小學、幼兒園就讀。記者 游儀

標簽: 父母 落淚 孩子 聲音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