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培養社會整體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養 在青少年生活的環境中減少暴力

時間:2020-12-22 10:37:36    來源:北京商報    

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做好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也成為家長、學校多方探索的方向。截至12月20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像學校這樣的官方渠道,也有一些安全防衛機構正開始面向中小學生提供相應的安全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圍繞不同年齡段和教學目標開展。此外,校園欺凌事件的時有發生,讓中小學生對安全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從法律法規層面來看,近些年來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也加大了對安全教育的關注,并制定相應政策,盡可能杜絕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剛需課程

“只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我并不太擔憂自己家孩子會面臨校園欺凌的情況。”王女士的兒子小杰今年上初中二年級,她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我家孩子比較外向,在學校里有很多玩得來的小伙伴。但他的班上確實也有內向的孩子,相比而言可能更需要學校去進行一些安全或者說人際交往方面的幫助。”盡管王女士并不擔心孩子會被校園欺凌,但她對孩子的安全問題仍然十分關注。“現在的社會環境比我長大的環境要復雜得多,我當然也會擔心孩子的安全,平常我會多提醒他,學校的安全教育里也會涉及到一部分。”王女士表示。

由此,對校園欺凌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擔憂成為家長面對的共同問題,在上學路上、校園內等多個生活場景如何應對危險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之一。而這樣的課程目前大部分出現在學校的安全教育中,王女士說,“我希望學校的課程形式能夠多元一些,單純的說教對處在叛逆期的初中生來說作用不大”。

據統計,2013-2019年期間,全國法院依法審理拐賣兒童、猥褻兒童、組織兒童乞討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刑事案件達28975件,懲處罪犯29787人。

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向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依法嚴懲侵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犯罪,加強校園欺凌預防處置。2019年共審結相關案件4192件,并會同教育部等部門完善校園安全事故處理機制,依法懲治涉及“校鬧”的犯罪。

此外,在圍繞教育和青少年兒童的各類提案中,針對安全及校園欺凌的提案也不斷出現。12月16日,針對《關于在我國中小學推行同輩調解的提案》,教育部曾給出答復并指出,這項建議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針對性,對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有重要參考價值。

安全培訓走俏

家長的需求不僅讓安全教育成為學校教學的重中之重,也催生了市場上中小學安全教育課程的出現。據了解,隨著需求出現,目前在市場上做安全教育的機構也在逐年增多。從事青少年安全課程培訓的國際安全防衛學院院長馨陽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場館開始面向大眾開放,這為開展安全教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基礎,“但也存在普遍問題,就是缺乏具備豐富專業技能與工作經驗的行業專家,老師的專業性欠佳,負責安全教學的教職人員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所培訓知識技能的正確性也有待考究”。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青少年安全教育培訓業務在面向兒童群體時,主要按年齡段設置并劃分課程,分為3-6歲、7-12歲和13-18歲三個年齡段,分別為針對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學生開展,其中對中小學生的培訓最為密集。“現在每年來我們學院參加安全培訓的中小學生有上萬人次;我們也會在周末、寒暑假、小長假定期開展安全主題的夏令營、冬令營、綜合訓練營、定制班,累計培訓的學員將近10萬人次。”馨陽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開設安全教育類課程的培訓機構多為安保行業的從業背景,雖然它們在場地及師資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但課程要做到真正和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年齡適配,還需要在教育方面多加探索,用“教育+安保”這樣復合背景的教師人才來完成教學過程。

以國際安全防衛學院為例,日常教學共分為專業技能、身體素質和綜合素質三方面。馨陽表示,“我們希望既能幫助學生正確識別、規避、應對遇到的各類危險,也能通過教學課程提升學生的力量、平衡力等多項身體素質。同時還能兼具做到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質”。

仍需正確教育方式

目前,學校、家庭、社會、機構等多個主體都對安全教育愈發重視,而真正有效又正確的教育方式該是什么樣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實際上目前各學校對安全教育都極為重視,甚至到了有些過頭的地步,“為了安全,很多學校的學生下課不可以去操場,甚至很多運動項目都取消了。這些做法導致了學生的近視率大大增加”。雖然對安全教育的重視已經到了一定程度,但各類青少年惡性事件仍時有發生,“現在的情況需要培養社會整體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養”。

此外,在儲朝暉看來,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人本身的生物性所帶有的攻擊性;另一方面是事情發生后,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方法不夠得當,“欺凌事件主要來源于這兩方面,很多孩子受到的家庭影響會很大,如果家長的暴力意識比較重,習慣通過動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會給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讓孩子認為暴力方式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要解決這些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從社會環境當中入手,特別需要注意在青少年生活的環境中減少暴力,通過協商和溝通交流去解決問題,杜絕暴力手段的應用。”儲朝暉談道。

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

標簽: 安全教育 校園欺凌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