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公益 > 正文

守護農業“芯片”安全 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勢在必行

時間:2021-08-02 13:56:13    來源:中國貿易報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二)》(下稱《植物新品種權司法解釋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我國已是世界種業大國,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勢在必行。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種業市場品種同質化、仿冒、套牌等問題較為嚴重,侵權行為易發多發,取證難、鑒定難、認定難問題較為突出。司法實踐中,近年來植物新品種權糾紛增幅較大,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亟須統一和規范。人民法院在案件審判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因此有必要進行歸納總結,出臺新的較為系統的司法解釋,回應司法需求。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2001年和2007年分別制定《關于審理植物新品種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審理侵犯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前者主要規定案由和管轄等程序性問題,后者主要規定品種權侵權判定問題。根據民法典出臺后相關司法解釋清理修訂工作安排,最高人民法院對上述兩個司法解釋僅進行了適應性修改。《植物新品種權司法解釋二》是在2007年司法解釋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審判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對侵害品種權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了補充性、完善性的規定,保持了與2007年司法解釋名稱及內容的體系性和延續性。《植物新品種權司法解釋二》施行后,原兩個司法解釋仍然有效。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植物新品種權司法解釋二》涉及許多社會各界非常關注的內容,有五大亮點。

第一,擴展保護范圍。《植物新品種權司法解釋二》明確品種權保護對象不受繁育方式限制,規定了品種權所保護的繁殖材料不限于申請品種權時申請文件所描述的繁殖方式獲得的繁殖材料;形成對侵權行為的全鏈條打擊,該解釋構筑起對侵權行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鏈條打擊,有效豐富和拓展了植物新品種權的法律保護范圍,將我國植物新品種權司法保護水平推到了一個新高度。

第二,加大保護力度。該解釋列舉了適用懲罰性賠償時構成侵權情節嚴重的具體情形,并對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規則進行細化,明確對于多數的情節嚴重的侵權行為要在計算基數的二倍以上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實際的賠償總額最低是補償性賠償數額的三倍。

第三,降低維權難度。一是適時轉移舉證責任,便利品種權人維權。對于被訴侵權品種繁殖材料使用的名稱與授權品種相同的情形,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被訴侵權品種繁殖材料屬于授權品種繁殖材料,將證明二者不屬于同一品種的舉證責任轉移給被訴侵權人。二是充分運用文書提供命令和舉證妨礙制度,讓不誠信的被訴侵權人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第四,完善法律制度。該解釋借鑒專利法上的科研例外原則,對于育種領域的科研例外作出規定,明確利用授權品種培育新品種以及利用授權品種培育形成新品種后為品種權申請、品種審定、品種登記需要而重復利用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的行為,不屬于侵權行為,便利育種科研和改進創新。

第五,規范鑒定程序。《植物新品種權司法解釋二》明確了鑒定人、鑒定方法的選擇以及重新鑒定的條件等。該解釋對實務中國務院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向人民法院推薦鑒定人的做法予以認可;對于沒有分子標記檢測方法進行鑒定的品種,可以采用行業通用方法進行鑒定;規定必須有合理的理由才能申請復檢、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防止拖延訴訟。(趙瑞科)

標簽: 農業芯片 種業保護 知識產權 植物新品種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