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公益 > 正文

如何填平智慧養老路上的“數字鴻溝”?

時間:2021-05-19 17:10:3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發布。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從年齡分布來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35280人,占13.50%。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個百分點。

跨步邁入老齡社會的中國,養老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老年健康養老需求更是與日俱增。“十四五規劃”建議曾提出,要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結相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這意味著,“十四五”將成為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此時,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改造,成為國家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提質擴容的重要抓手,推動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速走到臺前。

如何填平智慧養老路上的“數字鴻溝”?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防走失智能手環、智能護理床、情感陪護機器人等智能養老產品百花齊放,但身為“數字弱勢群體”的老年群體真的會使用嗎?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其指出要積極開發智能輔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監測、養老照護等智能化終端產品;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開展應用試點示范,按照適老化要求推動智能終端持續優化升級。旨在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遇到的種種痛點、難點,提出解決方案。一時之間,智慧養老被提上日程,更使“數字鴻溝”成為熱詞。如何打破智慧養老的“數字鴻溝”,相關專家也有著自己不同的見解。

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認為,智慧養老的根本不僅在于技術的“智慧”,更在于它能夠針對某種需求場景,解決老年人居家或者在養老機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中國老齡產業協會會長曾琦則認為,要抓住“養老服務”這個核心,填平智慧養老中的“數字鴻溝”,在摸清老年人真實需求基礎上,還需要進行資源整合。

如今,不少養老機構和企業也在積極打造類似平臺。然而,碎片化的數據分散在不同機構,形成一座座數據“孤島”,沒能讓這些數據釋放出最大價值。曾琦認為,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急需對碎片化數據進行有效整合。

“數據集成對科學決策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老齡產業方向博士后鄭志剛表示,發展智慧養老,可以通過數據和信息打破機構之間的邊界,把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及養老機構整合形成新的組織,通過網絡實現社會組織、社會機能的協同。

“智能+養老”業態的“數字底盤”或能破局

智慧養老,數據先行。無論是社區養老服務,還是城市智能化健設,打破“數據桎梏”的這一舉措,將成為疏通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渠道,為填平智慧養老的“數字鴻溝”指明了現實路徑。

以盈嘉“中交數字居家養老平臺為例,通過盈嘉BOS智慧空間操作系統結合“BIM+IOT”有效解決了平臺一體化服務、大數據平臺與智能硬件融合難題。以大數據為依托,實現數據智能驅動政務數據一體化,以建設“聚、通、用”的大數據中心為目標,將民政、衛健等多維數據系統數據進行匯聚,融合大量社會要素,以數據智能驅動政務決策,同時,構建產業大數據中臺,形成“智能+養老”的產業形態,基于大數據平臺,融合社會資源,賦能業主與服務者,進而實現精準個性化的服務。

盈嘉“中交數字居家養老平臺”通過創建業主健康數據分析,實現健康風險預警。通過智能硬件,掌握中交·濱湖雅郡社區老人的基礎數值,把握老人即時狀況,利用大數據分析,對老人日常行為精準分析和判斷,反饋給醫師和家屬,對老人的健康狀況做到提前預知,實現對危害老人生命安全的疾病和危險行為實時預防。挖掘分析服務需求,優化醫養供給,通過大數據平臺,在現有資源內,優化醫養資源配置,提供智能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醫養結合產品和服務,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智慧升級,彌補了傳統養老方式存在的不足,為解決未來養老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范本。

標簽: 數字 底盤 智能 養老 鴻溝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