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公益 > 正文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儲蓄國債“下鄉難”亟待破解

時間:2021-05-10 14:28: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儲蓄國債是面向境內中國公民發行、滿足中長期儲蓄性投資需要的不可交易國債,具有安全穩定、利息免稅、變現靈活等優點。近年來,儲蓄國債在我國大中小城市已得到廣泛推廣和認可,成為城市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與此同時,縣以下農村儲蓄國債市場卻一直處于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狀態,大部分農村居民不了解或買不到儲蓄國債,無法享受其帶來的普惠紅利。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今天,破解儲蓄國債“下鄉難”顯得必要且迫切。

儲蓄國債“下鄉難”,首先難在農村居民普遍缺乏購債意識。受地域偏遠、信息閉塞、人口老化等多重條件限制,很多農村居民無法獲取儲蓄國債等優質理財產品信息,其理財觀念還停留在“有錢存銀行、吃利息”的階段。近年來,各級人民銀行、儲蓄國債承銷機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送國債下鄉”宣傳活動,積極傳播儲蓄國債知識,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農村居民缺乏購債意識的問題。但此類宣傳多為短期、低頻、定點式宣傳,缺乏系統性、持續性和針對性,相對范圍廣袤的農村地區、數量巨大的農村居民,多少有些“杯水車薪”。

儲蓄國債“下鄉難”,其次難在農村居民購債處于相對劣勢。一方面,農村地區國債承銷機構少,人民銀行、財政部確定的40家儲蓄國債承銷機構中,僅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在全國農村均設立了部分網點,這直接導致競爭性抓取銷售模式下,農村居民購債成功幾率遠低于城市居民;另一方面,網上銀行銷售模式與農村居民特征匹配度不高,儲蓄國債(電子式)雖然能夠通過網上銀行購買,但農村居民開通網上銀行的比例很低,再加上缺乏專業的指導,使得農村居民網銀購債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儲蓄國債“下鄉難”,最后難在相關部門缺乏工作動力。從管理部門來看,人民銀行、財政部門重點關注的是承銷機構發行的規范性、及時性和完成度,對于“國債下鄉”大多采取引導、鼓勵、合作等軟性手段,缺乏檢查、考核、評比等硬性措施,導致各承銷機構重視程度不一、效果各異;從承銷機構來看,大部分承銷機構未將儲蓄國債銷售納入內部考核,難以調動工作積極性。即使納入內部考核,往往也是側重于銷售總金額、完成進度等粗線條指標,缺少農村地區銷售量及其占比等指標,沒有形成良好的工作導向。

鑒于此,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積極破解儲蓄國債“下鄉難”:一是采取更加科學有效的宣傳方式,讓宣傳更接地氣、讓宣傳更有溫度、讓宣傳更加精準。譬如針對農村居民特征、結合地域文化特點,使用老百姓愿意聽、聽得懂、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傳遞國債知識;充分發揮鄉村干部、金融服務站扎根農村、貼近農民的優勢,采取面對面的雙向溝通,這比短信、海報、折頁、橫幅等單向信息推送更容易讓人接受;結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針對已脫貧、想致富、厭惡風險的農村居民開展宣傳,提高供需之間的匹配度。

二是降低農村居民購債難度。首先,要明確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國債下鄉主力軍”地位,從代銷額度分配、手續費政策、業務指導、輿論引導等多個方面給予有效支持,利用其點多面廣的優勢,促使其發揮“扛鼎”功能。其次,深入挖掘農村地區數量巨大的金融服務站功能,將其打造為國債長期宣傳陣地,探索將部分金融服務站建成國債銷售網點的可行性,為農村居民購買國債增加便捷渠道。最后,拓展“送國債上門”服務,對于條件合適、購債意愿強烈,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到營業網點辦理購債業務的農村居民,承銷機構可派員上門指導。

三是多層面激發國債下鄉動力。思想層面要引起重視、形成共識。無論是作為行政部門的人民銀行,還是作為商業機構的承銷銀行,都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將“國債下鄉”視為一項惠民工程,自上而下強調督促、營造氛圍;機制層面,要逐漸完善、形成合力。人民銀行要不斷完善國債下鄉工作評價機制,推動承銷機構提升工作力度。承銷機構要不斷完善內部考核機制,促使分支機構及從業人員轉變工作思路、調整工作方向;從手段層面來看,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習俗各異,解決“國債下鄉”問題很難做到“一方治百病”,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有針對性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員工)

標簽: 儲蓄國債 下鄉難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