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公益 > 正文

我們為什么同情弱小?替代性排斥就像在維護我們內心的公平與正義

時間:2020-10-12 09:17:22    來源:人民網    

經常看電影、電視劇的人可能會發現,很多劇里的主角,他們的成長往往要經歷一段痛苦的、受盡排擠的階段,被旁人嘲笑、冷眼、欺負,后來他們堅強成長,逆襲眾人,走上人生巔峰。為什么編劇都喜歡給主角安排一段如此虐心的遭遇?心理學里的“替代性排斥”現象也許能解釋。

心理學家發現,被排斥是一種特別痛苦的體驗,這種痛苦很容易觸動別人。當我們看到他人被排擠、被打壓,會感同身受,體驗著相同的痛苦,這就是替代性排斥,這是我們同情弱小的心理基礎。所以,觀眾們看到主角被排擠,會把自己代入,跟主角一樣積累壓抑的情緒,繼而對后面的逆襲劇情有更多的期待。

人們對“被排斥”的厭惡是與生俱來的。人類靠著合作獲得生存和發展。在原始社會,被排斥等同于被放棄,性命難保,因為一個人很難脫離社會獨立生存。于是在進化過程中,對排斥的敏感被刻在了基因里。這份敏感不僅僅針對直接被排斥,間接排斥如“目睹”“聽聞”,也會有反應。因為這個群體今天可以排斥別人,明天也有可能輪到自己頭上,對排斥保持警覺是人的本能反應。

我們不喜歡被孤立、排斥,還有神經生物學上的基礎。例如,如果我們感覺到被同伴拋棄,會形容自己“被刺痛”“心碎了”,這其實是真的。研究發現,被排斥所激活的大腦區域與身體疼痛激活的區域是一樣的,被排斥就如同刺痛一般。被排斥會讓人退縮,情緒變消極,而目睹這一切的旁觀者,也會有類似負面反應,只是程度相對較輕。

由于能感受到他人被排斥的痛,面對別人尤其是弱小者被排斥,我們會有兩個反應:攻擊排斥者和補償被排斥者。就像在任何關系中,我們都會遠離或指責有霸凌行為的人;如果出現網絡暴力,大部人也是聲討、斥責那些欺負、打壓弱者的人。有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實驗,讓路人觀看三個人玩拋球游戲,其中的兩個人漸漸地不再拋球給第三個人。隨后,研究者邀請路人加入游戲,結果發現,看到“別人被欺負”的路人,會傾向于把自己手中的球拋給無辜的被排斥者。

替代性排斥就像在維護我們內心的公平與正義。當然,如果一個人是因為自己搗亂、行為不端而被群體排斥,那人們幾乎不會同情他。

標簽: 同情弱小 替代性排斥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