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公益 > 正文

公益圈丑事不斷該如何預防和應對輿情危機?

時間:2020-06-24 08:21:33    來源:公益慈善論壇    
公益即江湖,慈善非凈土。

自2006年創辦公益慈善論壇,至今已有十四年。作為公益江湖中的一枚凡人,我看到一些丑事發生,也看到不少騙子惡人或被懲治,或被迫離開。最近江湖中風云又起,結果尚未顯現,正義也許遲到,但已甚囂塵上,紛擾世間。

當這些丑事被發現并公諸于世之時,很快引爆輿情,開啟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其中不僅有憤怒、憂慮、失望的情緒,也有尖銳犀利的批評,更有中肯理性的意見或倡議。這一切,正好說明公益慈善領域的自我凈化能力還在,相信公平與正義價值的人們還在。所以,我們應該相信這個經常讓人恨鐵不成鋼的公益圈還是有希望越來越好的。當然,這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態度和行動。唯有正視現實,積極謀求有效的改變,中國公益的未來方可期待。

那么,為什么公益圈的丑事一件接一件,我們到底該如何預防和應對這些丑事引發的輿情危機呢?結合我多年的觀察和思考,以及有限的經驗,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以期拋磚引玉。

一、公益圈為什么會丑事不斷?

其實在人類社會,古今中外不管哪個領域都不時有丑事發生,這是常態。公益圈作為社會的一部分,當然會受到這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技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以各種方式參與公益慈善事業者,絕非神仙圣人,而是普通人。在這里,人性的光明與陰暗兼具,善良與邪惡共存。所以把公益慈善領域想像成一片凈土,用圣人的標準要求里面的人,反而是不切實際的,除了用來道德綁架,真沒什么用。

正因為做公益的都是普通人,必然受制于人性的種種不完美,因此要想預防惡行的發生,震懾想做壞事的人,單靠一個人的善良、初心等道德自律肯定是靠不住的,還得多管齊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作惡的機會。一方面需要基于公平公正原則的法律、制度和規則來規范和引導,并及時懲罰懲戒違法違規者,提高犯錯犯罪的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公眾、媒體的監督、舉報,及時發現作惡者,及時公開真相,令其無處遁逃,名譽掃地,為自己的惡行付出相應的代價。但最重要的一點,還是需要給受害者提供一個暢通、安全的投訴舉報機制,公益機構和政府主管部門接到舉報后理應不推諉不包庇,該處分的處分,該法辦的法辦,給受害者和公眾一個交代;同時受害者身邊的人以及輿論中的公眾,都不應指責或歧視受害者,以免造成二次傷害或迫使受害者陷入沉默不敢舉報。以上任何一方面失效,都可能導致輿情危機的發生,使相關機構以及整個公益行業遭受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危機,公信力一再受損。

1、淡薄的法律意識

雖然《勞動法》《合同法》等法律已出臺多年,與公益機構相關的《慈善法》《志愿服務條例》及多項配套法規也已陸續頒布施行,但作為公益機構的管理者、從業者以及志愿者、捐贈人,仍有不少人不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識,經常作出一些違法之事而不自知,更有甚者心存僥幸、知法犯法。而違法重災區,恐怕非“公開募捐”莫屬。

根據《慈善法》的相關規定,只有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能依法開展公開募捐活動,但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個人和組織可以和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目前我國80多萬家社會組織中僅有3000家擁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這意味著絕大部分社會組織是沒有資格進行公開募捐的。現實中因違法公開募捐的組織和個人被民政部門處罰的案例時有發生,即便是公募機構也可能因為募捐程序不合規遭到處罰。

另外,公益機構未給員工購買社保、拖欠工資、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等違法之舉侵害員工的合法權益,或者因擅自改變善款用途、財務不透明等原因遭受公眾質疑和責難。

我也曾半開玩笑地說過,如果現在組織公益從業人員參與法律常識考試,百分之八十是不及格的。所以無論是機構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員工、志愿者,都非常有必要認真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懂法守法不做法盲,畢竟不以違法的方式做公益也應是我們堅守的底線之一。否則,以何服人?

2、缺位的公益倫理

倫理通常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的道德準則。在處理公益機構及其從業者、志愿者、受益人、捐贈人、合作伙伴以及政府主管部門、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時,自然也要遵循這樣那樣的道德準則,即公益倫理——體現于公益領域的社會倫理。公益倫理不僅體現在公益機構的價值觀、使命和愿景,章程和制度,項目或活動策劃書之中,也通過管理、執行、溝通、傳播等行動體現出來。盡管大家對公益領域懷有較高的道德期待,但實際上公益領域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是一致的;在社會上道德表現一般或較差的人不可能一做公益就變得高尚起來;只不過相比之下,公益領域的道德問題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處理結果如何也極大地影響人們對公益領域的態度和評價。

就在今年4月,墨德瑞特在其公眾號上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公益機構從業人員對專業能力(33%)的重視程度高于價值觀(23%)和公益倫理(18%),反映出“德”與“才”或者“道”與“術”在公益從業人員眼中的不同地位。德才兼備,道術相濟,是個人或組織成就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公益領域也不例外。比如一些公益機構或團隊在組織活動、實施項目時,策劃與執行還算專業高效,但也可能出現未征得對方同意就拍照并到處傳播、擅自公開非必要的個人信息等侵犯受助者尊嚴與隱私的情況;或者在舉辦公益活動時過于高調有故意炒作之嫌,可能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危害公序良俗或違背社會公德。

案例:2020年6月8日,廣西南寧某機構為四年前因猥褻6歲女童入獄,如今刑滿釋放的“豆漿王子”蒙某高調舉辦愛心幫扶活動,經媒體報道后引發一場幾乎一面倒的負面輿情,網友和媒體也紛紛表達自己的憤怒,強烈譴責;人民網在一篇題為《“豆漿王子”高調“被幫扶”,出獄變“出道”?》的評論文章中更是直指此活動“挑戰了社會大眾的良知和道德情感,是在隱善揚惡,是在混淆是非。”“說到底,這是一場基于牟利動機,利用存在流量基礎的、有猥褻兒童前科的刑滿釋放人員進行表演宣傳的,破壞社會公序良俗的商業活動。”

3、失衡的權力結構

很多公益機構都是發起人或負責人一個人說了算,一言堂、家長作風盛行。雖然機構設有理事會、監事會,但往往淪為擺設,起不到應有的監督與約束、制衡作用。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導致機構決策缺少民主氛圍,一人大權獨攬為所欲為,同時也導致機構的興衰系于一人,此人強則機構強、此人弱則機構弱,此人無則機構無。

這種非常初級并高風險的機構治理模式和失衡的權力結構,顯然不利于機構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尤其當個人權力不受限制導致私欲膨脹時,就很可能利用手中的職權通過非法方式為自己牟取私利,甚至利用自身的特權、身份優勢和道德光環,向受助者、員工、志愿者實施性騷擾、性侵等侵害行為。由于這類機構通常缺乏相應的保護與投訴機制,或者即使有機制但容易在任性專橫的權力面前失效,受害者往往迫于加害者的權威或者來自機構內部及社會的壓力,難以舉報加害者以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面臨指責和懷疑,遭受二次傷害,或者長時間不敢公開自己的受害經歷。這使得加害者得不到及時的制裁和懲罰,甚至更加肆無忌憚。

案例:2018年7月,成都市一天公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一位女社工發出公開舉報信,舉報理事長劉猛曾于2015年在溫江社工站內對其實施性騷擾。被性騷擾后,受害者也曾向秘書長投訴此事,但對方表示無法求證,無能為力,公開舉報后秘書長則表示當時以為只是一個誤會。同年10月,受害女社工以性騷擾造成人格權侵害向當地法院提起訴訟獲立案。2019年6月武侯區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劉猛存在性騷擾行為,判令其向受害人當面以口頭或書面方式賠禮道歉。受害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時自己初入社會,加之劉猛公益人的光環,讓她覺得“去做抵抗非常艱難”,自己已盡最大努力向所服務機構投訴,未見效果。

最近又有公益人劉韜涉嫌性騷擾/性侵多名女性事件進入公眾視野,很快在網絡發酵,也在公益圈內引發熱議。雖然事件發生在2015年劉韜在廣州開展“新南夜校”項目期間,但也牽扯成都市武侯社區發展基金會、北京銀杏基金會等機構。這兩天又因銀杏基金會發布的一份《聲明》再次引發討論。至于真相到底如何,還有待司法部門介入調查后公布結果。如指控屬實,便同樣是利用失衡的權力作惡的主角。

4、普遍的誤解與偏見

在一些情況下,公眾對公益的誤解和偏見也可能引發負面事件。這些誤解和偏見,通常是起因于落后的觀念、對公益機構運作情況的不了解、之前的丑聞引發的習慣性質疑等等。表面上看好像是公益機構或公益行業躺著也中槍,但從根源上講公益行業其實脫不了干系,因為公眾的這些誤解和偏見,實際上來源于公益圈自身的誤解,以及不透明、不規范、不專業,只不過受影響的不一定是自己罷了。

案例:2018年99公益日前,公益項目“小朋友畫廊”H5一元購畫活動在朋友圈刷屏,最終獲得捐款超過1500萬元,超過581萬人次參與。但在火爆網絡的同時也遭到各種質疑,比如有一部分人質疑自己捐的錢是不是進了執行機構的賬戶?為什么沒有直接給畫畫的孩子本人?畫作是否有人代筆?是否牽涉了投資商?等等。騰訊公益平臺和執行機構及時發布公告進行解釋,澄清事實,強調所籌得善款將用于幫助相關群體改善生活,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自己捐的錢應該直接給受助者本人呢?這顯然和普遍存在的行業現況有關,即很多機構直接為特定的個人求助者開展募捐活動,公眾的捐款直接進入求助者本人的銀行賬戶,機構本身并不經手善款,在對外宣傳時也喜歡講“捐款百分百到達受助人”、“零管理費”。但若以機構充當“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贈與”中介,不僅無法體現機構的專業價值,也不符合機構業務活動應遵循的公益性原則,這種不規范、高風險的操作模式因為眾多機構多年的“堅持”,讓很多公眾以為自己的捐款直接給受助者本人是理所當然的事,而那些依法依規操作的機構反而會遭受質疑。

另外,基金會等公益機構向全職人員發放工資,依法開展投資活動、依法收取管理費用等行為,也時常不被公眾理解,除了對相關法律法規缺乏了解,也跟公益機構信息公開過于簡單,透明度低,導致公眾不了解公益機構的運作情況有很大關系。

由此可見,普及公益慈善常識,做好公開透明,對于推動整個公益行業的發展,消除公眾的誤解與偏見,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意義非常重大。

二、如何應對和預防輿情危機?

每有負面事件發生,公益圈內外必會成為熱點,要么吵得難分難解一地雞毛,要么一面倒地批評相關個人和機構使之名譽掃地、自絕于公益圈。但是,處于輿論漩渦中的涉事機構以及質疑者、批評者、圍觀者們,通過這類事件如何反求諸己?獲得了什么教訓、學到了什么新技能,對今后的工作有何幫助?在公開討論中有沒有變得更加理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只能說:這么好的進步機會被你糟蹋了!

按佛家的智慧,惡緣也可轉變為善緣。丑事即是惡緣,如因惡緣撕裂社會信任,加劇矛盾與對立,變成宣泄情緒排放戾氣的出口,迫使人性向下沉淪,道德底線一再降低,那就真的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災難,也絕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們需要將惡緣轉化為善緣,籍由一次又一次的丑事,重新審視或重塑自己的價值觀,將公益倫理融入言行,用法治意識引領公益,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規則,以程序正義保障結果正義,理性討論凝聚共識,進而推動中國公益向更加專業規范透明的方向發展。比如在著名的郭美美事件中,公眾除了產生不信任情緒,也意識到自己有權利監督公益機構,要求善款使用等信息公開透明,從而倒逼公益機構重視和珍惜自身的公信力,規范機構管理,提高專業水平,依法做好信息公開。

那么,面對負面事件引發的輿情危機,公益圈到底該如何有效應對和預防?以下建議僅供參考:

1、第一時間回應,既不甩鍋,也不背鍋。

被舉報或被牽連的機構和個人,應在第一時間核實查驗,明確基本事實與責任,然后以最快速度回應。如果確實對事件負有責任,則應坦誠承認自己的失察失職之責,真誠向受害者或公眾致歉,表明嚴查嚴處相關責任人之態度;對于不實之指責或質疑,則可拿出證據用事實說話,不是自己的鍋堅決不背。回應時,萬萬不能甩鍋,比如以各種借口推諉,極力撇清關系,聲稱自己并無過錯,甚至無端指責舉報者、質疑者誣陷、抹黑等等,忘記群眾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自欺欺人害的還是自己;最差的表現莫過于故意沉默,寧可裝死也不作任何回應。

在事件發展、處理有新進展或結果時,當事機構應及時回應或發布聲明告知公眾,如機構的人事變動、機構或政府部門的處理結果、法院的判決結果、所采取的整改措施與成效等,做到有始有終。比如一些事件中,被舉報者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一段時間后又低調或高調復出,但處理或判決結果如何,相關當事人承擔了怎樣的法律責任,公眾往往不得而知,相關新聞也成了“爛尾”新聞,這勢必會令人們對事件結果的公正性產生懷疑。

2、回應邏輯清晰,于法有據合乎情理。

不管以文字還是視頻等形式回應或聲明,在表述上一定要態度誠懇,實事求是,邏輯清晰,重點突出;在為自己進行辯解或提出處理措施、公布處理結果時,應保證處理程序合法,相關的事實、制度或法律依據明確,處理結果合情合理。

需要注意的是,相關回應或聲明不應以機構下屬部門、理事會或監事會名義發布,而應以機構名義進行,即聲明落款為機構全稱(以注冊名稱為準)。如果是基金會下設的專項基金,因無獨立法人資格,聲明應以基金會的名義發布,而不是專項基金的名義。

在事實尚未確定或未獲法院判決前,也不應隨意進行法律意義上的定性或使用犯罪、受害者等詞匯,更不能以道德或輿論審判代替司法審判。如果用詞不謹慎,萬一事件發生反轉,比如證明舉報者為誣告,那么之前的定性或使用的不當詞匯可能就涉嫌侵犯名譽權,要負法律責任的。

如果以涉事機構或個人的合作方、資助方身份發布聲明,應以雙方的合作或資助協議的相關條款為依據,遵守契約精神,不應為求自保武斷地解除協議終止合作或資助。否則可能導致機構項目無法繼續開展,受益人及機構利益受損,并有落井下石之嫌。對于事件責任,原則上應是個人的歸個人,機構的歸機構,因為個人違法或存在道德污點終止與所在機構的合作,不僅有悖于契約精神,違反合同法,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但如果因機構或項目負責人出事導致機構停擺或項目無法繼續實施,為減少損失,相關機構可與涉事機構協商,依據協議暫停或終止合作或資助,如發現挪用資金、欺詐等違法行為,可依法追償或要求退還資助款項。

3、反求諸己,自查自律,防患于未然。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作為置身事外的機構和個人,尤其是行業組織、平臺,也可參與討論,表明態度,甚至發出聯合倡議,呼吁各機構自查自糾,加強自律,實現合法合規,防患于未然。比如,通過性侵或性騷擾事件,機構層面可加強管理者及員工的性別意識培訓,糾正涉及性別的歧視、偏見等認知偏差;在日常工作交流或會議中也可開展性別相關的話題討論,隨時普及相關理念與法律知識;在機構管理、項目設計、活動策劃中也可融入性別視角,將維護性別平等納入機構文化;在招聘面試、干部選任、工作考核等環節考察性別意識;建立、完善機構內部的性騷擾或性侵事件投訴舉報機制,并對該機制是否暢通、有效進行檢驗。

針對地震、火災等突發事件建立的預防和應急機制以及演習活動,已被廣泛接受和認可,但在面對輿情危機時,很多機構卻缺乏相應的預防與應對機制,甚至完全沒有經驗,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應對錯誤,引發新的輿情,最終在狼狽不堪、滿地雞毛之后黯然收場。所以,有條件的機構現在就應著手構建輿情危機預防與應對機制,或委托專業人士和機構,對機構管理及項目執行、活動舉辦、傳播環節可能出現的法律與倫理風險進行評估和控制,制定危機應對預案并進行演習,以明晰的職責分工、嚴格的審核流程強化責任意識,完善工作細節,實現有備無患,保證工作任務和目標圓滿達成。

比如,不少作惡者的人生軌跡中,其實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劣跡”,并被他人關注和記住,所以開展評獎、資助活動的機構,可考慮完善評選機制,在前期的推薦和篩選環節應重視相關個人或機構的背景調查,通過網絡、社群進行輿情監測、收集和甄別信息并作出決策;后續也應設置公示期,接受公眾的質詢和舉報,及時予以回應和核實;還可給予相關個人或機構以選擇權,對可能面臨的輿論壓力進行自評,決定是否接受獎項或資助。籍由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程序正義,最大程度地保障結果正義,有效降低風險,預防負面事件可能引發的輿情危機。不過,要做好這些事兒難度確實不小,成本高,代價也大,所以有條件的機構可以做,沒條件的機構把手上的事兒做到位,問心無愧足矣!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一件事能讓所有人滿意。

不過,在輿情危機預防和應對方面,很多公益機構其實是非常缺乏相關的經驗,也沒有足夠的意識和能力來處置。這么看來,如果公益慈善論壇組建一支專業團隊面向國內有需要的公益機構提供咨詢顧問服務,或者推出相關的培訓課程,幫助機構降低風險和損失,應該是很有市場的。(其實只想問:需求肯定有,但愿意付費嗎?哈哈)

4、討論評價應理性,避免輿論審判。

每有負面事件發生,公益圈內外少不了在微博、微信群等處展開熱烈討論,媒體和自媒體也通常會發文評論,無非是進行道義上的譴責批評,敦促政府介入調查,追究涉事機構和個人的法律責任。但是在公共討論中,不宜斷章取義,不能搞人身攻擊,也需要遵守倫理底線,否則與流氓無異;可以有情緒,但不能只有情緒,因為情緒化的語言和行為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對立和沖突,傷害各方情感,所以非常需要保持克制、理性的態度,對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后果以及各方責任、社會影響進行理性分析,最好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推動問題的有效解決乃至整個行業的進步和成長。畢竟,大家能聚在一起討論,是因為心懷希望,為了凝聚共識建設一個更好的中國公益,而不是為了宣泄情緒、唱衰公益,最后變得更加絕望,如此這般對誰都沒有好處。

在對涉事機構進行評價時,應著眼于追究失察失職之責,指向制度或機制的檢視與完善;若機構并無責任,針對涉事個人即可,無需株連到機構;機構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理首先要依據內部制度規章,警告、處分、開除均應在既定程序內進行;在“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這一前提下,法律層面的責任追究與如何制裁,則應交給司法部門,機構的責任也僅限于配合司法部門的調查取證。如果盲目向機構施加道德與輿論壓力,強求機構像法院一樣對責任人進行“定罪宣判”,以彰顯所謂的“正義”,實際上是違反法律常識和程序正義的非理性之舉,也有悖于當下積極倡導和踐行的法治精神。

5、機構管理者、圈內大佬千萬別護短。

在這個“大佬”們掌握主要話語權的公益圈,自然也流行“精英崇拜”的風氣,少數公益大佬們一呼百應,享受著眾人的吹捧,也不忘互相吹捧,也喜歡走穴站臺,名利雙收。但這些人人皆知的事兒,倒不是我要說的重點,畢竟這都是符合人性的正常現象。

稍加留意我們就會發現,在每次引爆輿論的丑事兒面前,很多平時高談闊論的大佬們忽然“失聲”了。平時可能與涉事者有接觸,為了明哲保身,怕自己被誤傷,只好選擇沉默,大佬們的這個苦衷,我也可以理解。

但是,但是,我無法理解的是在一些事件中,某些大佬(可能是機構負責人、也可能是學者專家)護犢子、捂蓋子的表現實在讓人不齒。他們會以“仁厚”長者的身份安撫、勸說受害者放棄報警或讓投訴舉報者不要聲張,要以大局為重,保全花費大量資源精心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和機構的名聲,無非是害怕事件被公開后可能引發負面輿論,加劇公眾的不信任,或者擔心自己的利益和名聲受損等等。這些說辭,看上去高大上、偉光正,自然會唬住一些閱歷尚淺的新人。難道這些大佬不懂養虎為患、縱容惡人正是一種危險性更大、破壞力更強的愚蠢之舉?所以,相信公平正義的我們,更要致力于完善制度和機制,預防人性的弱點導致的錯誤和危害,讓想干壞事、想護短的人有所忌憚,不敢胡來。

還有啊,不少地方都成立了各種名堂的協會、聯合會、促進會,這些行業組織在公益圈發生大事兒的時候能不能出來走兩步,刷個存在感,代表公益行業表個態、說點啥呢?如果沒有,你們的存在價值又是什么呢?如果只管做培訓、協調資源甚至自己做項目,不愿為公益行業出頭挑擔子,直接成立個普通機構不就行了,何必給自己穿上名不屬實的“行業組織”外衣呢?

說到底,公益圈和其他行業一樣,魚龍混雜是常態,的確無法完全避免丑事兒的發生,但這不代表我們什么都不需要做。而且我們也只是凡人,不是能夠預知未來的神仙或聰明過人的先知,也不是看風水、看面相就知吉兇的算命先生,更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家,也不是高舉憤怒的道德大棒想把公益圈砸個稀巴爛的破壞者。

我們是誰?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人生終極三問,適合每一位熱愛公益的朋友。不管各位為自己找到的答案是什么,我都相信大多數進入公益圈的伙伴,都是心懷美好的夢想而來,都愿意相信公平正義的價值,并以行動者的身份為建設一個風清氣正的公益圈,為社會的文明進步貢獻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面對混進公益圈的騙子、惡人,以及那些沒有存在價值的機構,你們可能會抱怨說,現在的公益圈怎么這么亂,什么人都有,搞壞風氣……,然后你會帶著悲觀失望甚至絕望逃離而去?你肯定不愿意、不甘心啊!所以,換個角度想:連騙子惡人都來做公益了,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做呢?總不能因為這世上有壞人,我們就不做好人了吧?總不能把公益圈拱手讓給騙子惡人吧?不僅要做,還要做得更好!只有中國公益變得越來越專業,越來越規范,越來越透明,讓大家看到真正的公益是什么樣的,怎么做的!有了對比,眼睛雪亮的公眾就會作出自己的選擇,就會用腳投票。這樣一來,那些想打著公益的旗號干壞事者,只能把“公益”做得越來越真,才會有人相信他們,但這樣一來成本肯定更高啊,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自動離開,加上我們及時有效的揭露舉報,讓他們付出應有的代價!

那么,這個公益圈還會好嗎?當然!因為我相信每一個熱愛公益的你,都會做得更好!所以,公益圈沒有理由不好!
張以勛

標簽: 公益圈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