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風尚 > 正文

太極健身成四川時尚新名片

時間:2017-10-17 14:34:18    來源:華西都市報    

在成都,太極拳健身已成為成都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也成為成都的一張城市名片,太極拳習練人數已達280萬。有趣的是,之前大多是清一色的老年人隊伍,現在逐漸增加了年輕人甚至小朋友的身影,且年輕人的比例在不斷增大,還有不少外國愛好者也加入進來。

成都對太極拳推廣始于2012年,幾年來,在申辦高規格的國際太極大賽的同時,開展太極拳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等“七進”活動,讓太極運動深入到市民生活中。以2016年為例,全年舉辦的成都市級比賽、展示、培訓、交流等活動近30次,參與人數超過20萬人次。這也是多年來太極拳系列健身活動貫徹體育惠民宗旨的真實反饋。

鑒于成都在太極拳的推廣和傳承方面走在了全國乃至世界前列,2014年,國際武術聯合會和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已授予成都推廣太極拳杰出貢獻獎。這是國際武聯首次向一個地方城市授予此類獎項。

今年國家體育總局對全運會做出重大改革,讓業余的運動愛好者也有機會登上全運會賽場。四川隊共派出四名選手參加全運會群眾比賽項目太極拳決賽。來自成都的殷光潔摘得全運會女子組規定楊式太極40式冠軍,為四川代表團奪得了本屆全運會群眾項目首枚金牌。

太極“打”出健康心態

晨曦微露,每天這個時候,幾乎在成都所有的公園、廣場、體育館等公共場所,總會看到三五成群或是獨自一人的太極愛好者在推掌展拳。有的行云流水,剛柔并濟,有的中正安舒,開合有序。他們總是在氣定神閑中,隨著逐漸喧囂起來的城市,開啟一天新的生活。

同怡社區的卞忠蘭每天早上都會來到黃忠公園,與三五好友打打太極,“早起打幾趟太極拳,胃口也開,精神也好。”練習太極拳已有一年多,原本有些微胖的她,“看,肉結實多了。”和她一起練習的徐雪蕃來自蘇州,為了帶孫子,十年前她隨女兒來到成都定居。如今兩個孫子都讀書了,終于閑下來的她每天都來公園打太極拳。“打了快一年,身板越來越硬朗。”她說。

在一旁的柳樹下,獨自一人練習太極拳的龍阿姨顯得有些“仙”,一招一式陰陽并濟,動靜皆宜。“打太極不僅養生,還養心”,龍阿姨講,二十年前去街子古鎮旅游的時候,在朋友的引導下接觸到太極,就被太極的魅力吸引,從此以后每天都會堅持練習。“太極不僅讓我身體變好,心態變好,還讓我懂得了一些道理”,龍阿姨說,在練習太極的過程中,自己逐漸領悟了“與人為善,利他利己”的道理,“以前如果看到別人對我拍照,我肯定就要生氣制止了,但現在的我心態有所轉換”。龍阿姨講,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工作忙,壓力大,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心像烈馬一樣往外奔騰”,建議大家都一起來練練太極拳,不僅養生,還養心。

10月16日,黃忠公園,太極拳愛好者正在晨練。

10月16日,黃忠公園,太極拳愛好者正在晨練。

除了“老外”還有大學生

太極拳運動從來不乏國外愛好者,近年來學習太極拳的外國人越來越多,高校留學生中尤其普及。

2016年開始,成都市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在四川大學、成都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6所高校開設了武術、太極拳雙語教學點,主要針對高校留學生推廣傳統武術,太極拳是其中重點項目。目前已有200多名國外留學生參與到太極拳習練中來。教學過程中不但可以傳授給留學生太極拳技藝,還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太極文化以及成都的歷史文化,很受留學生們歡迎。

練習太極拳的隊伍中有了許多年輕人。

練習太極拳的隊伍中有了許多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中,來自法國的22歲小伙陶山菊已經練習太極拳3年了,目前就讀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中文專業的他說,平時他最喜歡的是中國美食,可“太極比美食還令人著迷。”

陶山菊說,第一次接觸到太極拳是三年前,公園里看到有人在練習,于是在旁邊觀看了很久,本身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他就決定學習中國人的鍛煉方式,學習后感覺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運動,并準備將太極拳帶回法國讓更多人了解。

8月8日,成都太極拳愛好者參加“運動成都”全民健身日活動。

8月8日,成都太極拳愛好者參加“運動成都”全民健身日活動。

瑪麗來自太平洋島國斐濟,雖然初學太極的她動作不怎么規范,但態度端正,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感覺太極很像瑜伽,練習起來很輕松,而且太極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我非常喜歡。”

“教授太極拳是件快樂事”

太極拳大師盛寶林練習太極已近50年,在他看來,“教授太極拳是我最快樂的事”。

盛寶林出生在山東青島,26歲的時候,由于支援三線建設來到了四川核動力設計研究院。“從1968年來到成都,就和太極結下了不解之緣。”盛寶林說,在接觸太極前,他就是個武術愛好者,練習螳螂拳等其他拳術,來到四川后,因為在山里丘陵地帶場地不便,又經常下雨,于是改練太極拳。

8月8日,成都太極拳愛好者參加“運動成都”全民健身日活動。

8月8日,成都太極拳愛好者參加“運動成都”全民健身日活動。

盛寶林說,當時他剛剛學太極的時候,沒有錄像,沒有書,甚至連一張圖都沒有,“都是靠自己摸索,偶爾看到其他打太極拳的人就學幾個動作。”直到1年之后,他才找到了有關太極拳的書籍研究。到了1987年,有了一些太極拳的比賽,他在參賽的同時也會觀察對手的一些招式,回去后再做修正。通過一邊“偷師”,一邊比賽,盛寶林逐漸有了一些成果。此后長期在體育館、老年大學等地為太極愛好者授課。

如今,75歲的盛寶林已風雨無阻地在省體育館教拳十八年,帶出學生上萬人。他看起來依舊精神矍鑠,“太極帶給我快樂和健康,我不講營養,有啥吃啥,酸甜苦辣都可以吃。”

對盛寶林來說,教授太極拳是最快樂的事。“看到很多身體不好的,年齡比較大的愛好者,練了一年太極拳后,身體逐漸好起來,我就很高興”。

太極拳愛好者正在鍛煉。

太極拳愛好者正在鍛煉。

盛寶林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體育總局普及太極拳之后,參與的群眾就比較廣泛,多元化,而成都的太極拳運動,“我認為在全國數第一,練的人最多,活動最多,比賽也多,學習班也多,交流也多。”

他建議太極拳愛好者,最重要的是堅持,堅持鉆研,堅持看書,堅持學習別人長處,這樣才能進步得更快。

她將十四年癌癥“打”跑了

盛寶林有個徒弟叫楊遠如,她今年65歲,打起太極來精神抖擻,經常吸引路人停下腳步觀看。

路人可能不會想到,楊遠如是一位患癌癥14年的病人,她2003年被查出晚期結腸癌后,大家本以為她扛不了多久,但她現在依然健康地活著。

“那時整個人精神萎靡,臉色都是土灰色。”楊遠如講,2003年在手術和化療后,她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打太極,無論刮風下雨,楊遠如每天都堅持練習,這一練就是十多年,現在的她不但沒被病魔打垮,反而越活越精神,“我現在和正常人沒區別。”如今的她吃得下睡得香,每天都固定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和朋友們一起打太極拳以及參加各種健身活動,太極已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為氣色好、精神好,還被社區友人戲稱為“小飛俠”。在楊遠如的帶動下,高新區武術協會專門組織了一支癌癥康復隊,所有隊員都是癌癥患者。大家共同運動,互相鼓勵,很多人的身體都變得越來越好,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

楊遠如說:“太極拳是內外結合的運動,打太極拳不僅鍛煉了身體,還陶冶了性情,使身心得到極大放松。很慶幸當初走出了這一步,希望更多人都能參加進來,只有身體健康了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楊氏六代傳人的傳承推廣

64歲的黃學文是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之一,“拳齡”近50年。除了太極拳的教學,黃學文還在從事傳統太極拳的傳承推廣。

“這些年,打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十多年前是我一個人在河邊練,后來是上百人跟著我在廣場練。”黃學文說,他的老伴、女兒、女婿和外孫也是他的學生。“他們見我打太極拳,身體越來越硬實,所以也時常跟我一起練。”

黃學文說,“太極除了強生健體,還鍛煉人的修為修養,提高做人的素質”,他講到,太極運動比較緩慢,可以使人在緩慢中間滲透傳統文化。太極拳中還包含了很多做人的理論,比如以靜制動,就含有取舍的道理。舍己從人,退后一步自然寬。

黃學文講,現在一些年輕人由于工作原因,忽略了鍛煉身體,“但其實并不是太忙,而是時間沒有分配合理”,在他的推廣下,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參與到太極拳運動中來,他的弟子中就有很多大專院校的年輕人,還有七八歲的小朋友。他還講到,現在許多年輕人喜歡到健身房健身,“但健身和養生不能混為一談,健身是健體,體格強壯,養生才是養內,達到身體的神氣內斂,健養結合才能讓人體達到真正的健康,這也是太極拳的精髓。”

他建議,上班族可以每天抽半個小時打太極拳,或練一套功法,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激發人體的活力。

成都愛家已達280萬

四川省武術明星、國家一級裁判周濤打太極拳已有20多年,他講,成都習練太極拳的愛好者據估算已達280萬,從2012年運動成都“太極蓉城”活動開展以來,習練太極拳的年輕人比例大幅增加。

“由于太極拳運動節奏比較慢,所以以前很多人覺得太極拳是老年人的運動,年輕人就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周濤講,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工作強度加強,大家才發現,“原來不是快得不夠,而是不會慢下來”,于是很多年輕人加入到太極拳運動,有一部分人以健身為目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對文化產生興趣進而來學習太極拳,“以前是以老年人為主,現在由中青年,青少年,老年人共同組成。”

周濤講,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只是老年人在練,就不具備傳承性,而現在更多的年輕人,少年,兒童加入到太極拳運動,“太極拳已經不僅僅是全民健身,更多人意識到,這是可以終身從事的本民族的體育運動。”

究其原因,他表示,大環境是國家經濟水平提高,國際地位提高,其次是諸如“運動成都”這樣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到,“太極拳不是老年運動,而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鏈接

什么是太極拳?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陳羽嘯 攝影報道

標簽: 太極 四川 名片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